央視網消息(新聞聯播):46年前,中國農業(yè)大學的師生們扎根河北曲周,讓昔日鹽堿地變成高產米糧川。46年過去,老一輩科學家在改土治堿中的奉獻擔當,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,他們來到曲周的鄉(xiāng)村建起科技小院,將論文寫到田野上。
眼下正是葡萄藤的開花期,曲周前衙村郭連成的葡萄地里,來學花期管理的村民每天都有。去年中國農大的科技小院在村里推廣葡萄水肥一體化示范田,老郭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。
水肥一體化,就是將水和肥直接施用在葡萄根系,從而提高水肥效率;在葡萄樹行間還要覆蓋地布抑制雜草生長,減少除草劑的使用。地還是那塊地,投入產出卻大不同。
這里外里一算賬,前衙村的村民們很快就接受了農大師生們帶來的新技術。從46年前的鹽堿地改良攻關,到2009年到曲周的村里建立科技小院,一批批中國農大師生來到曲周推廣農業(yè)新技術。
但每一項技術應用到村民田里都要有個過程。王擁軍是王莊村的種糧大戶,一個人承包了300畝地。在澆水上就曾經和農大的學生們意見不一致。
為了讓農民信服,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搞起示范田,和農民比賽。最終,產量說服了村民。
10年過去了,一批批學生畢業(yè)離開,又有一批批學弟學妹來到這里。來科技小院不到一年,研究生趙俊娜已經做了反光膜等很多實驗。她還和師姐賀敬芝一起,幫果農解決了存在多年的落葉病難題。
自2009年中國農大在曲周建立第一個科技小院以來,目前已經在全國23個省市區(qū)建起了127個科技小院。